NEWS AND INFORMATION
新闻中心
|
联合早报:中国对外关系进入“新常态”无论是战略、策略还是其他更加深层的问题,都需要中国的人们在进入“对外关系新常态”时◆★◆■★★,有一个更加沉稳的心态◆★■★,以及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成熟的把握★◆。(邱震海) 首先,从时间上也许是个巧合:2014年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■★■◆★★;再过35周年,恰好是2049年,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。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这几年正向着日益复杂的方向发展,其间的直接或间接对抗也许只是表面的,而对抗背后的各自心态的变化才是更主要的★■■◆■■。 虽然“对外关系新常态”的概念现在尚未普及◆■★■★◆,但从中国精英到民间,大致在两大问题上存有分歧:一、未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究竟是和平为主,还是以对抗为主?二、即便以和平发展为主基调■★,在这一框架下,究竟如何处理或把握不回避冲突的“度■★■■★★”的问题■■★★? 未来的35年★◆★★,也就是从2014年到2049年的这35年■★,将是中国在“新常态”中,以一种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寻求发展的阶段。但究竟如何定义已经或即将来临的“新常态”■★★?如何准确区分◆■◆◆“旧常态■◆★★◆★”与“新常态★★◆★★”之间的差异?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衔接◆■■■?更重要的是★★■◆,如何把握新旧转型之间的“度”,并避免出现其间的思维和行为盲点◆★■★◆?这是今天和未来中国面临的挑战。 然而★■◆◆◆,更难的却是在其他领域里对★◆★★“新常态”的认知和界定◆★◆★,对外关系尤其如此★◆■。毋庸置疑,中国对外关系近年发生了几近质变的变化,其特征是:一★★◆、外部压力上升(包括领土领海、资源★■、国际责任和大国定位调整等)◆◆★;二、中国自身战略从“韬光养晦◆■★★”向★■◆“更有作为”过渡,同时伴随以民间情绪的纷扰和激荡。 如前所述■■◆★★,经济领域从“旧常态”到“新常态”的过渡◆★■◆★,相对比较容易把握■◆◆,其研判指标都是相对硬性的★■■★★■:原有的廉价生产要素的消失◆★,本身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凸显★■◆,经济下行的重大压力◆◆★◆,这都提示人们,“旧常态”已经过去,“新常态”已经来临,人们必须迅速调整思路,应对“新常态◆◆★■■”下的挑战,即便这些挑战本身也是难度极高。 这种心态的变化表现在西方世界就是:中国已成为一个矛盾体◆◆◆★★,各方在经济上都少不了中国★■◆◆,但在战略利益上又视中国为◆◆★★■■“瓷器店里的大象”,在接触中处处设防,由此可能更为激怒★◆“大象◆★■■★”。 在现阶段,中国比较多地认识“新常态”仅仅是在经济领域,而没有意识到在其他一系列领域里的相同趋势★◆★■。 中新网8月11日电 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11日文章称,最近■★★◆★,中国领导人在论述经济问题时◆■★★◆◆,开始经常使用一个词汇“新常态■■★”。该文分析,其实,仔细观察分析中国的经济、社会、政治乃至对外关系★◆★★,人们可以发现,从某种程度上说◆★★■★◆,◆■■■★★“新常态”不但在经济领域里来临,而且几乎全方位地迫近中国的方方面面★★★◆■。其他领域中★◆★,对中国内外的人们冲击比较大的■★◆,是中国的对外关系。 这种心态的变化表现在中国方面就是:由于上述种种原因★■◆◆★★,中国被激怒;再加上由于国力上升,中国觉得有能力处理一些以前不能处理的问题■★★◆,在对外姿态上也就更为进取。更重要的是◆★■■◆,在这种复杂背景下■◆◆★,中国已不再信任西方世界★★。 这种复杂心态导致的各种矛盾表现,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里,中国与国际社会心结的主要形态■★。这种形态是中国改革开放早年所完全没有的,也是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,甚至在本世纪头十年都没有的。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9,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,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杯赛事双语动态。 这种新型的形态★■◆,可称之为未来中国的“新常态”。由于中国在经济体量上正迈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,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势必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■◆★★,因此这一“新常态■◆★★”可能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。 过去35年◆■■■■★,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★★■,也带来了许多因成就而带来的问题★◆★■★■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问题■◆◆★■,无论是国内的经济问题◆■■★、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★★■★,抑或是对外关系中的许多矛盾◆★■◆,都在过去35年里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时至今日,这些问题都到了需要转型的临界点。 其他领域中,对中国内外的人们冲击比较大的,是中国的对外关系。从“韬光养晦★◆★◆”到■◆◆“有所作为”,中国对外关系也在面临微妙的转型■◆■。只不过,现阶段中国的人们似乎还无法准确定位这一转型的走向和尺度,中国外部的人们对此也就更为莫衷一是。 这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是30年前,甚至15年前都不存在的。西方世界对中国,不再像30年前,甚至15年前那样愿意施以援手■◆★■★,因为那样做无异于更快地培养一个未来的对手;而中国对西方,似乎也不再像30年甚至15年前那样谦逊,因为中国不但在短短时间内走过了西方一、两百年的路程◆■■◆,更重要的是,中国在这过程中感受到了来自西方世界残留的傲慢,但却同时忽略了中国自身尚存的历史悲情。 甚至我们可以预言★■★■■,如果说1979年至2014年的这35年■■◆■,是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“旧常态”,那么2014年至2049年的这35年,将成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“新常态◆★■★”。 但跨越这些战略和策略层面★■◆◆,对进入“新常态■◆◆◆■”的中国而言◆■◆,下列问题也许更为深刻和重要:一、中国如何处理自己与国际社会的关系?当一个仰视国际社会的中国消失后,是否就必然代之以一个俯视的中国?中国能否在“新常态”下真正做到与国际社会心理上的平视■★■★◆?二、中国如何处理自身与西方价值观的关系◆★★■?将西方价值观等同于■★★◆■◆“普世价值■★★”,是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自信;中国能否或如何将来自东方的智慧、经验和做法融入★◆■■◆★“普世价值”? 经济领域的转型来得比较快,比较直观,◆◆“经济增速的换档期,调整改革的阵痛期,前期经济刺激措施的消化期■★■★★◆”的“三期叠加效应◆★★■◆”,是对这一状态的比较合适的描述。 当晚,加沙遭到以色列陆海空三面炮击◆■,唯一一座发电站被炸毁,造成至少6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,加沙可谓经历了史上最沉重的一夜★◆■■■★。 |